音乐与舞蹈学院师生赴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开展双拥共建实践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高校在双拥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铸牢各族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6月17至18日,我院34名师生代表在校党委统战部的带领下赴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6月17日下午,我院师生参观了红其拉甫边防检查站红色教育基地,一幅幅纪实的图片、一面面光辉的锦旗、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在场师生对长期驻守在高原舍小家为大家的红其拉甫边防战士们肃然起敬,对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三特精神”有了深入的理解。当天晚上,在边防检查站礼堂,学院师生为党建协作区民警表演了精心准备的文艺节目,以此方式慰问塔县党建协作区民警。演出现场气氛热烈,观众热情高涨,对我院师生的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今后多组织共建交流活动。
大家还前往红旗拉甫口岸边检站接受了红色教育,走访慰问了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家属,在参观学习和慰问过程中,大家深深地体会到了边防民警和广大护边员作为一个平凡的人一天天、一年年舍小家为大家的默默付出,为英烈们为国牺牲的壮举所震撼。
部分学生感悟:
舞蹈表演专业2105班桑思怡:
红其拉甫边防站承担红其拉甫和巴基斯坦口岸的进出境监管任务,红其拉甫人以缺氧不缺斗志、缺氧不缺精神的勇气和毅力,忠诚履职,艰苦奋斗,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红其拉甫海关精神。让我最为深刻的是我们在红其拉甫边检站观看了《一封家书》里面讲述山东籍战士徐西军已在这里驻守了整整三年,从没有回过一次家。为了给他送上惊喜和祝福,山东卫视记者陪同他的父母克服重重困难,登上海拔为5100米、最低温度零下40度的红其拉甫,父母终于来到了儿子身边。因为身处那种艰苦的环境中,在观看到战士徐西军积攒了三年的一家人之间的情感瞬间迸发,平时威武雄壮的七尺男儿,也哭成了泪人儿,我的眼眶也瞬间湿润了,让我体会到了边防战士不容易,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感谢那些舍弃团聚驻守边疆的军人!
舞蹈表演专业2006班刘娟:
在万家灯火、阖家团圆的幸福时刻,我们不能忘记,有一群铮铮傲骨的钢铁英雄驻守在祖国边疆,忍受着恶劣的环境和无尽的孤独,保卫祖国的锦绣河山,守护我们的幸福家园。“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他们唯一的信仰。在危险面前,他们刚毅果敢、挺身而出、无私无畏,把一个个哨位、战位、岗位变成敌人无法逾越的钢铁堡垒,捍卫着国家疆土!这次塔县之旅值得我们用心去学习!
舞蹈表演专业2105班汤富院: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观看的那部冰山魂,为了给周总理的出访专机引路,边防战士们在短短的数个小时内将大量的柴火运上山去,牦牛运不上去就自己背,那一团团篝火,不仅照亮了周总理专机的航线,更是温暖了我们的心。看着墙上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三特”精神,我肃然起敬。随后我们登上了海拔5000多米的国门,站在这里我的心不由的激动,看着威严的国门我不禁感到自豪,同时对边防战士们无比的崇敬,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不畏艰辛戍守边疆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也感谢学校领导和学院老师给我们的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红色事迹,也学习到了红色精神。
舞蹈表演专业2106班朱小花:
红其拉甫前哨班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50%,常年积雪,气温极低,并不适宜人群居住,在这样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红其拉甫边防的战士们为祖国站岗驻守了数十年,他们迎着暴风雪,在放眼之处皆苍凉的寸草不生的帕米尔高原边境线上继续完成任务,就是为了不辜负国家的使命和身肩的重任。我们参观了红其拉甫前哨班,走进了他们的荣誉室,在门口看到“扎根帕米尔,忠诚戍边关”这几个大字组成的红其拉甫精神,那一刻,对战士们充满了敬佩。
舞蹈表演专业2104班毛新毓: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安全形势下,红其拉甫哨所的官兵们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坚守在岗位上,守护着祖国的边境,不畏艰难险阻,为祖国的安全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红其拉甫哨所,我感受到了中国军人的无畏精神和忠诚担当。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舍生命,为民族,我深深地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和敬佩。了解红其拉甫哨所的历史和精神,更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此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是音乐与舞蹈学院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的重要举措,在今后的工作中,学院将持续围绕民族团结、双拥共建主题,以歌舞艺术交流为载体,通过接受红色教育、开展慰问演出活动等形式,大力弘扬双拥光荣传统,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大好局面,让民族团结和双拥之花开得更加鲜艳。
撰稿:莫尼拉·木萨、赵金科
摄影:李月萍、李嘉诚
校对:王英阁
审核:任飞